經由卡達航空(QR)飛航亞美尼亞首都葉綠凡Yeveran,讓我們有機會以更便捷的路線旅遊亞美尼亞Armenia這個國家。藉由轉機之便,我們順道拜訪卡達這個國家的首都杜哈。
**卡達的移民關保留最終進入杜哈的權利。
卡達 State of Qatar
建國簡史/歷史概況:
自16世紀以來﹐卡達先後為葡萄牙、西班牙、英國之殖民地﹐1872年併入奧圖曼土耳其帝國﹐
1916年土耳其勢力為英國逐出﹐卡達與英國簽訂保護條約﹐1971年英國始撤離海灣地區﹐卡達遂於1971年9月3日正式宣佈獨立。
卡達係君主立憲政體,1972年哈里發親王推翻乃兄自任為王,1995年王儲哈邁德(Amir Hamad bin Khalifa Al-Thani)又趁其父王哈里發出國時發動不流血政變,哈邁德掌政至2013年6月25日再傳予四子塔米姆,開海灣國家遜位先例。
語言: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行英語
首都:杜哈
面積:11,586平方公里
人口:219萬人(2015年7月)
宗教:伊斯蘭教
幣制:Qatari Riyal
匯率:1US$=3.64Qatari Riyal
政治制度:君主制
社會概況:人民篤信伊斯蘭教﹐社會安定
對外政策:卡達致力於有效參與解決海灣地區所面臨問題及挑戰,支持海灣國家理事會(Gulf States of Cooperation Council, GCC)之集體行動。另卡達也十分重視阿拉伯國家團結,強調應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
時差:較台灣慢5小時
亞美尼亞共和國 Republic of Armenia
建國簡史/歷史概況:
今日所稱之歷史上所謂「亞美尼亞」係歷史上所謂「東亞美尼亞」的一部份,為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建築、繪畫、雕刻等文化十分發達。雖然二千多年來,亞美尼亞人先後分別為波斯、羅馬、奧圖曼土耳其、俄羅斯等外族所統治、壓迫,但仍保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基督教)。
19世紀初,亞美尼亞為俄羅斯帝國所統轄。19世紀末葉至廿世紀初,俄、土兩帝國為爭奪此一地區統治權而爭戰不斷,而於1870年代爆發俄–土戰爭後,在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下的亞美尼亞人即嘗試自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1915–1922年)西亞美尼亞人民遭土耳其軍大肆鎮壓、屠殺、或被放逐至敘利亞沙漠,死亡人數幾近150萬人。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亞美尼亞被併入外高加索共和國,1918年外高加索共和國分裂,獨立之亞美尼亞復遭土耳其入侵,被迫割讓部份領土。
1921年亞美尼亞成為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
1991年前蘇聯瓦解,亞美尼亞於是年9月21日舉行公民投票後宣佈獨立,並於同年12月21日加入獨立國家國協。 1995年7月頒佈新憲法。
語言:亞美尼亞語
首都:葉綠凡
面積:29743平方公里
人口:297萬人(2013年7月),其中亞美尼亞人97.7%,庫德族1.3%。
宗教:亞美尼亞使徒教會
幣制:德拉姆(Armenian Dram; AMD, 1993年11月起流通發行)
匯率:1USD≒387AMD(2023年8月)
政治制度:共和國制
社會概況:1991年9月亞美尼亞獨立後,經濟發展受到經濟基礎薄弱及納卡戰爭等因素影響連年下滑。2001年開始回升,至2007年GDP連續保持兩位數成長,人均國民收入增長較快,國民生活水準有所提高。2008年第四季起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經濟成長速度放緩。2009年下滑嚴重。2010年和2011年,亞國政府積極採取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内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扶植農業等措施,努力消除金融危機後果,收到一定成效。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5%。目前其經濟以能源出口為導向,與俄羅斯經貿聯繫密切。
時差:葉綠凡:較台灣慢4小時(3月最後一週星期日至10月最後一週星期日為日光節約時間,較台灣慢3小時)
行程特色:
**進入卡達首都杜哈市區觀光,參觀知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先生設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並在杜哈享用午餐,感受海灣國家的進步與繁榮。
**來全世界最古老的產酒區之一品嚐在地風味的葡萄酒,及體驗連邱吉爾都讚嘆不已的白蘭地。
**欣賞古老的基督教堂及藝術,看亞美尼亞人如何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信仰風格,並在亂世之中如何屹立不搖至今。
**漫遊高加索山脈,從雪山、峽谷、湖泊、森林間領略造物主之美。
**體會蘇聯式懷舊風格如何影響亞美尼亞現代建築的基礎,隨著獨立後不斷融入自我,創造出當代的亞美尼亞。
**安排各類型博物館,如歷史博物館、電影導演博物館、大階梯現代藝術空間等,在旅行中也能豐富心靈。
**造訪亞美尼亞基督前的異教、原始信仰藝術如羅馬神殿、巨石陣等,一窺遠古時代的智慧。
<7項世界遺產:>
哈格帕特修道院和薩納欣修道院 1996
位於圖馬尼亞地區的這兩座拜占庭修道院在基烏里克王朝(10 世紀至 13 世紀)繁榮時期一直是重要的學術中心。薩納欣以其插畫家和書法家學校而聞名。這兩座修道院建築群代表了亞美尼亞宗教建築的鼎盛時期,其獨特的風格融合了拜占庭教會建築和高加索地區傳統鄉土建築的元素。
埃奇米阿津大教堂和教堂以及茲瓦爾特諾茨考古遺址 2000
埃奇米阿津市位於亞美尼亞的阿爾馬維爾馬茲地區。這個定居點自古以來就存在,位於城市及其附近的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考古遺址就證明了這一點。
埃奇米阿津大教堂和教堂以及茲瓦爾特諾茨的考古遺跡生動地展示了亞美尼亞中央圓頂十字廳式教堂的演變和發展,該教堂對該地區的建築和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格加爾德修道院和上阿札特山谷 2000
格加爾德修道院和上阿札特山谷有許多教堂和墳墓,其中大部分是切入活岩中的,這說明了亞美尼亞中世紀建築的最高點。這座中世紀建築群坐落在阿札特山谷入口處的自然美景之中。北側的高聳懸崖環繞著建築群,而防禦牆則環繞著其餘部分。該遺產中的古蹟可追溯至 4 世紀至 13 世紀。
亞美尼亞十字架碑的象徵與工藝 2010 (非物質文化遺產)
十字架碑是一種戶外石碑,由亞美尼亞境內及海外匠師雕作,高約一米五,石碑中刻有帶裝飾圖案的十字架,下方刻有象徵太陽或永恆之輪的圖案,周圍還有植物飾樣的幾何、聖徒和動物圖案,它們既是膜拜的對象和紀念物,也是世俗與神靈溝通的媒介。
亞美尼亞字母藝術及其文化表現 2019 (非物質文化遺產)
亞美尼亞字母藝術及其文化表現代表著具有數百年歷史的亞美尼亞字母、亞美尼亞書寫藝術,以及裝飾字母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廣泛的應用。這項藝術是以梅斯羅普·,馬什托茲(Mesrop Mashtots)於公元405年所創造的亞美尼亞字母為基礎,遵守「一字一音」的原則。亞美尼亞字母藝術也以其範圍廣泛的裝飾書寫字母突顯特色,通常依打結、鳥類、動物、人、以及神話或虛構的生物形狀來分類。
亞美尼亞杏木雙簧「杜讀管」音樂 2008 (非物質文化遺產)
「杜讀管」(duduk)是亞美尼亞古老的雙簧風鳴管樂器,擁有溫暖、輕柔的音色,流行於亞塞拜然、伊朗、喬治亞和土耳其,常在婚禮、喪葬等典禮上演奏,伴和各地區傳統音樂和舞蹈,被亞美尼亞人認為是最善於表現溫馨、喜悅和歷史的樂器。
傳統麵包Lavash的備製 2014 (非物質文化遺產)
Lavash是一種構成亞美尼亞菜餚傳統薄麵包。它的製備通常是由一小群的婦女擔任,需要很多的工夫、協調、經驗和特殊技能。將小麥麵粉製成的麵團和水簡單捏合成球,再擀成薄層,在一片特殊的橢圓形墊子上攤平,然後將其拍黏在一個傳統的圓錐粘土烤箱的壁上。經過三十秒鐘到一分鐘之後,將烤好的麵包從烤箱的壁上拉下。